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连云港“医药三杰” 历史为什么会选择他们?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8-9-19 6:59:27 人气: 标签:新浪医药

  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一个企业及企业家的意义,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是他?放在整个的大历史中,他做了什么与别人不同的事情?

  2016年,中国药科大80年校庆,一张孙飘扬在该校求真楼前与圣和药业董事长等人的合影在医药人的朋友圈流传。在这张照片中,所有人西装革履,但图中唯一带墨镜、站在最前面的孙飘扬却十分惹眼,宛如电影中江湖大哥。

  确实,彼时的孙飘扬已经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医药界称其为“研发一哥”,由其掌控的恒瑞医药市值已超过2000亿元,坐上了中国上市药企市值的头把交椅,而他所到之处亦如明星般受到追捧。

  恒瑞,被称为本土药企的创新标杆,各个层面的认可将其推向中国创新榜样的地位,让更多药企开始重视研发创新,加入到了研发创新的大潮之中。

  1990年,孙飘扬接手了1970年就成立、出现亏损的连云港制药厂,至今已有28年的光景。虽然前18年恒瑞发展迅猛,但放在众多医药企业中,他并不是让最为熟知的那一个。真正让恒瑞医药神坛的时间段是2008年~2018年。当我们把取景镜拉到2008年时,恒瑞医药市值才不过200亿元,虽然其锋芒已经开始,但还未如今日之耀眼,那时的孙飘扬也还没有如今的江湖地位,亦没有“研发一哥”的头衔。

  也就是在最近十年,恒瑞开始爆发,逐步了独领的时代。现如今,恒瑞医药管理人员的名片上毫不避讳地写着“创新药第一、海外出口第一、股票市值第一”的字样,这是自信,也是实力使然。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一个企业及企业家的意义,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是他?放在整个的大历史中,他做了什么与别人不同的事情?内外部到底给予了他什么,使得其如此不同?

  在100多平方公里的连云港开发区汇集了近30家医药生产企业,其中恒瑞医药、正大天晴、康缘药业、豪森药业4家在中国医药产业颇富盛名,均是业界的头部企业。常言道“大树底下不长草”,但是连云港的医药产业格局所呈现的景象却与此不同。

  说起原因,我们还需将时间轴延向40年前,也需要把聚光灯照向三个年轻人,他们分别是陶惠启、萧伟、孙飘扬。

  1978年,作为标志性事件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也就是这一年,种了两年地、当了八年共青团干部的陶惠启被任命为正大天晴的前身连云港东风制药厂的副厂长。彼时,陶惠启刚刚到而立之年,而20岁的孙飘扬和19岁的萧伟则正在备战后的第一次高考。

  东风制药厂是生产建设兵团的附属企业,1969年成立,按照现在的眼光去看,这个厂不过是一个作坊,因为该厂只是几十个人用三口大水缸制造氯化钠输液,主要供应兵团,在1978年时该厂出现亏损。陶惠启进入该厂的任务就是扭亏为盈。

  在接下来几年时间里,陶惠启通过内部加强管理,外部以市场化手段参与竞争获取市场的方式迅速扭亏为盈,但彼时从产品结构的角度来说,均是些葡糖糖、氯化钠、灭菌注射用水之类的产品,在市场上并无太大竞争力,如果想取得更大的成绩就需要新产品。然而,此时的东风制药厂并没有研发能力,因此,陶惠启将眼光瞄向了外部。

  陶惠启告诉《医药界》·E药经理人,1986年,厂里营销副总发现一款叫强力宁的产品市场表现颇为不错,只有浙江海宁药厂在生产,经过内部评估决定引入该产品,于是用了4万元从该产品研发机构将其购买回来。当时肝病患者多,但市面上缺乏好的肝病药物,在这种背景之下,东风制药厂强力宁甫一推出,便大获成功,也由此奠定了陶惠启进军肝病药领域的决心。

  陶惠启的这种从外部研发机构引入新产品的方式成为后来者孙飘扬和萧伟学习的模式。不过,此时,1982年从中国药科大毕业的孙飘扬和萧伟已分别被分配进入到了连云港制药厂和连云港中药厂,但他们在企业里并不得志。

  在最开始,其貌不扬的孙飘扬在连云港制药厂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技术员,并不受器重。曾过这段历史的原连云港卫计委药政处处长万逸群告诉《医药界》·E药经理人,当时无论从哪个层面去看,孙飘扬都太过普通,一直得不到升迁。

  但在主管连云港制药厂的医药工业公司(后来的医药局)将其调任到了医药工业公司做科研处副科长后,在该职位上,孙飘扬表现出了在产品研究方面方面的突出能力,还经常对下属公司能够提出很好的指导意见,由此,受到了当时工业公司总经理徐维钰和副总经理魏思忠的赏识。而就在这一段时间,连云港制药厂经营状况每况愈下,逐步走到了亏损的境地,但两任厂长却都无法扭转。

  看中孙飘扬的徐维钰决定让他再次回到连云港制药厂工作,让其担任副厂长力挽狂澜。但是,在副厂长职位上的孙飘扬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因为当时的厂长并不看好他,就连孙飘扬多次提交的申请都不予批准。在此种情况之下,徐维钰决定将老厂长换掉,在1990年时,当了几年副厂长的孙飘扬被扶正。

  而萧伟虽然比孙飘扬幸运,在很早就做到了副厂长的了,但是他与后者遇到的问题一样。孙飘扬属于内敛低调型,在企业内部由于太过于低调,且脾气颇为执拗,在厂里普通到没有人发现;而萧伟却性格不同,为人外向,“做大事、说大话,什么事都敢干”,虽然这样的性格对他迅速获得提拔有好处,但当到副厂长时,因锋芒外露与东北制药调过来的厂长之间并不融洽,所以经历过了几年不得志的日子,也是徐维钰换掉了老厂长,将萧伟扶正。

  在孙飘扬、萧伟厂长之位的时候,陶惠启已经带领东风制药厂壮大,并将厂名更换为天晴。对于天晴的成功,萧伟和孙飘扬十分艳羡,也在心底里暗自较劲。据万逸群回忆,有一次与孙飘扬一起开完会坐车过天晴的时候,孙飘扬对他说:“如果三年之内超不过天晴,我就提头给你看!”

  孙飘扬将于8月31日~9月2日在雁栖湖参加第十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暨40年医药行业发展成就展(参会报名,请点击阅读原文)

  孙飘扬正式执掌连云港制药厂时,该厂与陶惠启最初接手的东风制药厂一样,都是两口大缸,几口大锅,产品是现在已经不大有人用的红药水、紫药水。

  在创业的开始所有的故事都很相似,在医药行业,如果细数民营企业家经历,无疑都是从几口大缸、大锅起家,因为那时的现实就是如此,不过,同样的起步,不一样的结果与未来,这是评判企业家能力的标尺。

  在医药产业中众多企业家中,孙飘扬是鲜有的科班出身,且还是以研发为主的人。面对当时状态,成为厂长在握,其有魄力的一面开始。孙飘扬针对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小、附加值低的状况,决定以研发为突破口,在产品结构上做文章。

  当然,彼时的连云港制药厂并没有什么研发能力,但熟悉孙飘扬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善于借势,大力借用外脑的人。据了解,孙飘扬上任之后,就与中国药科大、上海医科院等机构的专家建立联系,让这些机构充当外脑。

  在这个创业阶段,他的做法与陶惠启一样,就是向外以当时的大手笔引进产品。不过,不一样之处在于,陶惠启是发展后有钱了才去引进,而孙飘扬则是甫一上马就引进产品,奠定现在恒瑞发展基础的是将当时热门抗癌针剂制成胶囊销售。还有一个是耗资120万元拿下了中国医科院药研所开发的抗癌新药异环磷酰胺专利,并将其推向市场,然后大获成功。

  其实,如果现在去看这一段“外脑历史”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企业都是从一家科研机构获得某项产品专利,然后就能很快获批上市,销售大获成功。

  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点:第一,那是一个草莽时代,地方审批,只要有产品十之都能获批;第二,当时刚刚步入市场经济不久,整个医药市场还是缺医少药,所以制药企业花功夫去推,取得成绩相对容易。

  当然,孙飘扬也有那个时代与众不同之处。自从他成为一把手之后,每年都会去参加意大利专利交易会,而随行的则是中国药科大及上海医科院的专家。据万逸群回忆,当时孙飘扬每年都会购买五六个专利回来。此外,这种经常去国外筛选专利的经历训练了孙飘扬对产品潜力的把握能力。

  陶惠启并非学药出身,但他对的战略思想颇有研究,深谙由小变大的道理。他告诉《医药界星期二左眼跳》·E药经理人,“专注做好一件事,小企业才能成就大事业”。所以,在肝病领域有基础的陶惠启通过对市场的判断,决定了以肝病药为主打的战略方向。

  而孙飘扬对恒瑞的战略判断基于其丰富的研发经历,由于从一开始就注重参与国外的交流、专利的购买,无疑对医药产品发展方向有着更为准确的判断。虽然当时国内市场并没有多少人看好肿瘤市场,但是从全球视角去看这是大势所趋,而放在国内,则有一个明显的窗口期。大企业由于认为市场并不大,所以不愿去做。而此类产品在技术层面,有一定的门槛,小企业不会去做。基于此考量,孙飘扬将战略方向定位在了发展肿瘤药物上。

  萧伟的做法与陶惠启和孙飘扬不同,其一开始着重的是销售,其从现有品种中选出了治疗妇女肝气郁结的逍遥丸,由于该产品原料药当时供应紧张,价格一水涨船高,很多企业选择放弃去做,所以萧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始进入妇科领域。

  直到陶惠启与孙飘扬在产品引进已经有所成就之后,萧伟才开始着手中药创新产品的引进,由于中药在治疗妇科领域一直颇为强势,且自身产品线又有基础,所以萧伟最终决定在妇科领域进行。

  不过,虽然战略思如此,但当时三家企业离得较近,虽说都是国有企业,但是在竞争中也有相互进入对方领域的时候,偶尔也会因为产品竞争出现你争我抢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主管部门研究之后,对他们三家企业提出要求,天晴当时主要为肝病为主,则要求其主要走抗病毒线;而恒瑞在肿瘤领域有基础,则主要走肿瘤线;康缘主打中药,则要求其在中药领域,不要再向其它范围扩张。万逸群说,当时由于审批权在地方,所以对这几家产品在申报审批的时候也有所侧重。也正是指导部门的这次要求,奠定各家企业今天的发展方向。

  随着通过外脑引进的产品逐步让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孙飘扬、陶惠启、萧伟不约而同开始了自建研发体系。在三个企业中,由于天晴发展起来最早,所以也是最早在内部构建研发体系的。陶惠启说,当时由于人才缺乏,一开始研发团队构建很慢,而且当时出成绩慢,最初五年什么成绩都没有,一直在养,有不少员工的说法是,“不干事,白领工资”,他不得不向大家解释,研发是需要时间才出成绩。

  虽然早在1992年,孙飘扬就在连云港建起了建筑面积2900平米的研究大楼。但他真正把目光投向自主创新体系构建上,还是1998年之后的事情,在这一年,孙飘扬正式拉开创新能力打造的序幕,之后在2000年其投资近两亿元在上海建立新的研究中心。

  当连云港几位企业家考虑构建自己的研发能力时,整个中国医药市场开始迎来医药行业人所津津乐道的“黄金十年”,这十年医药产业20%以上的增长飞奔向前,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赚钱太容易,只要有产品,构建一支销售队伍,把营销做到位,就能够赚的盆满钵满,很少有企业还愿意把精力放在研发上。

  在这个十年,我们看到的是以销售能力见长,手握独家品种的企业受到各种追捧。兼并的方向,不看产品疗效,只看是否独家,是否处于大市场,是否安全。这也是连云港几家企业能够在今时今日脱颖而出、连云港成为医药产业重镇的原因所在。

  其实,当我们从全球医药产业发展的径角度来看,研发创新决定一家药企能够走多远,企业处于什么样的领域则决定了企业能够走多快。

  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中,连云港由于对正大天晴、恒瑞医药、康缘药业三家企业提出的要求,以及自身对趋势的判断,使得他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做出成绩。因为发家较早,所以在最初,天晴在连云港是领头羊,但是近十年的时间是抗癌药时代,而恒瑞正是处在这个领域,所以在发展上超越了天晴。另外,由于恒瑞此前布局的产品逐步进入到收获期,所以增长速度更为明显。

  当然,在发展过程中,连云港的这几家企业能够迅速做大,且均能成为领头羊,也离不开当地对于企业的支持。以负责给企业产品注册的万逸群来说,在其任职期间,但凡是几家企业的产品注册,他都是亲自送审,甚至与的专家沟通都是他陪企业一同完成。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三家企业的股权上,连云港执政者表现得相当。三家企业中,天晴彼时已经销售过亿元,有着颇为可观的利润,但是由于制度,给予人才的薪酬很难有竞争力,于是顺利引入正大,从而获得发展;而恒瑞与康缘则通过上市,管理团队MBO的方式,国退民进,最终实现改制,激活了管理,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

  站在40年的角度去评判中国医药创新第一梯队所带来的榜样力量,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恒瑞、正大天晴、康缘的发展在这三方面都获得了足够成功。在天时上,他们选择进入的领域都富有前瞻性,使得业务能够发展壮大;在地利上,虽然连云港并不发达,但是领导者所表现出的弥补了自身的地缘劣势;而在最为关键的人才层面,企业家、独到的眼光则是最重要的,让一家企业引领潮流,其掌舵人就应该先知道潮流是什么,也应该先知道即将到来的潮流是什么。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