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志愿服务关爱折翼 长沙,早晨八点,火红的太阳已经高挂在碧蓝的天空中,金色的阳光着一位轮椅上的小伙子,他忙前忙后,快速指挥着快递员分类放置各种超市商品,认真而细致。 他叫司少杰,家住芙蓉区文艺街道。2003年,突如其来的一场工地事故夺走了他的左腿,加上妻子柳妙思也身患先天性小儿症,这对失去了生活来源的患难夫妻生活日渐贫困。十多年来,街道社区为他们积极申请各类补助,但依旧是杯水车薪,无法供养起这对夫妻高昂的治疗费用,街坊领居们主动伸出的援助之手也只能解决部分生活难题。同时,身为残障人士,和负累感也困扰着思少节夫妇,他们逐渐关闭了与沟通交流的大门,变得自闭而沉默。 2014年,一群热心的助残志愿者们走进了司少杰夫妇的生活,他们用专业的心理打开夫妇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话交流激励夫妇俩振作起来拥抱社会,拥抱生活。同时,他们带来了专业的技能培训,让司少杰夫妇从图书馆前台做起,逐步掌握物资管理相关知识,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司少杰夫妇逐渐变得积极开朗,工作技巧和经验也不断丰富,2015年初,司少杰成功应聘成超市仓库管理员,月工资达5000多元,让整个家庭重新在美好的期许之下。 谈到过去未来,司少杰夫妇感慨万分,他们非常感谢这些来自社区专业助残社工机构“怡馨家园”的志愿者们:“对比这两年的变化,我们的生活就像了一般,逐渐从走到,这都得益于志愿者们为我们夫妻积极打造的助残服务,让我们残疾人享受免费的心理和技能培训,拥有在这个社会生活的一技之长,拥有在这个世界生活的坚强品质。” 八核打造专业惠民品牌 司少杰夫妇提及的“怡馨家园”,正是芙蓉区文艺街道自2013年8月以来每年投入12万元重点建设的专业助残社工项目:“折翼怡馨家园”。经过两年的发展,该项目通过“微社区”、“微社会”两个服务驱动,利用“微基金”、“微结对”、“微共建”等渠道,实现残障人士的“微就业”、“微生活”、“微心愿”,八大紧密结合,意在鼓舞和激励残疾人学习工作技能,丰富工作经验,掌握沟通技巧,逐步走出迈向社会,用双手去赢得社会认可,获得劳动报酬。 “从微社区到微社会,这是整个助残惠民系统的起点和终点,社区是我们帮扶的主要阵地,实现的是社会的目标。而我们通过微基金、微结对、微共建进一步凝聚社区百姓、街道企业的志愿服务力量,来让残障人士实现心愿,成功就业,好好生活!”文艺街道工委委员陈超然阐述了项目的八核。 在“怡馨之家”的工作楼内,工作人员特意布置了一间300平米的“微社区”,它由心灵开解室、文化加油站、创业动手吧、社交试炼场、职场对对碰五大板块组成,是对残障人士进行针对性培训和的场所。不仅如此,还会有专业的心理老师前来疏导“折翼”们的心理压力,传授他们人际交往的技巧。最难能可贵的是,为照顾残障人士的出行不便,社区开通了微信、电话等多种交流方式,方便大家参与“怡馨之家”组织的和培训。 此外,项目还专门为待业在家的残疾居民精心打造“微社会”空间。包括前台服务员、图书管理员、网络员等在内的各种职业,包括清洁、绿植培护等在内的各种服务,残疾居民都需要轮流担任和体验,实行不同的身份转换,让其通过实际的工作了解社会现实、掌握社交常识、增长创业技能,帮助残疾居民们重建信心、重获友谊,更好的融入社会。 身患先天重症残疾小儿的皮国英一直在生活、工作方面接受着社区的帮助。在接受帮助的同时经常来“怡馨之家”担任义工,帮助其他残疾居民,在其他残疾中,都亲切的称呼她为“皮姨”,有事找“皮姨”成为了社区的金子招牌,但“皮姨”只是不好意思的摇摇头说:“这都是、社区的功劳,没有社区的帮助我也没有能力帮助别人。” 目前,“怡馨之家”已经在文艺街道各个社区扎根,并实现了社区之间的主题化与品牌化,如韭菜园社区以邻里之间互助为主打,设计打造了“睦邻”志愿服务品牌,乔庄社区则充分利用志愿服务体系,推出了“乔乔志愿服务行”品牌,而加上已有的“七色花”志愿服务品牌,各项志愿服务已经深入,使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化、长效化,得到辖区群众广泛好评。 “百花齐放”打造幸福长沙 实现对社会的关爱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要素之一,为充分保障残障人士的生活福祉,芙蓉区在近几年加大人力、资金和物资投入,并要求各街道社区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发掘和打造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助残助弱服务项目,从物质和两个层面上对区内送去关怀与温暖,以此致力于打造“幸福长沙”。 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推动下,各街道结合工作实际,有序开展助残扶残工作,一波助残热潮遍及开来:定王台街道的“邻里俱乐部”定时,残疾居民在这里尽情享受吹拉弹唱等文艺表演,其乐融融;“米米气球”残疾人创业孵化,通过给予场地支持和创业补贴及业务指导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帮助残疾朋友降低创业成本和资金风险,实现创业梦想;东湖街道打造微信帮帮团,“有事请微我”成为社区高频词,便捷的线上反馈机制让残疾居民足不出户也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帮助。层出不穷的惠民、助残品牌服务变高楼林立为高楼邻里,引导和激励居民们成为日常生活助残志愿者,相互帮助解决实际生活困难。 这些专业、公共的助残扶残惠民服务项目的成功案例表明对关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经验可以通过复制并创新,尤其是涉及解决劳动就业、心理关爱、提升生活品质等方面,只有做实在事、放心事,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就能提高社会的幸福指数,早日实现他们心中的中国梦!(长沙文明网记者 陈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