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学习过程有两点还是比较难的,一是知识的获取途径,二是知识的有效管理。 但随着各种类型的内容、信息的出现,知识的获取已渐渐成为可解决的问题,如果你是有个有心人,总会发现不错的知识来源,比如公号、社区网站、课程平台,乃至不同类型的。 而这个时候,进行知识有效的管理就是比较关键的问题,否则每天所获取的信息内容即使很多,但仍是散乱的状态,不能进行有效的提取和利用。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描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如何通过工具管理自己的知识。 这里举几个例子:1.一名技术开发者小明,在编码的过程中习惯找具体的编码方法和案例,通常用的是搜索引擎的检索,在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问题主要在于很多方法都是相同的,也就是每个阶段找的类似问题很多,这严重降低效率。 2.从事新运营的小王,每周都会去看好的运营案例,比如一些文案、活动形式等,但每次自己做新推广运营,但没太多具体的思,也就是一直在研究中,但难以形成自己的运营体系,也并没有研究后的总结。 3.从事交互设计的的小丽,在一次培训测试上,被提到需要查看她收集整理的交互方案,但小丽并没有对交互方案进行分类整理,提交的也是零散的截图,导致审核未通过。 例子中的小明、小王、小丽,可能是周边的同事,也可能是自己。出现这种的问题在哪里:学过的东西没有进行整理总结,导致一直在回顾中浪费时间,所谓了解新的忘旧的;只追求扩大知识面,没有进行系统化的沉淀,看不到本质的差异性。 从上可得出知识管理的目的:提高效率和形成沉淀。那么效率和沉淀主要体现在哪方面呢?看下图: 通俗讲为两点:通过整理、回顾、二次编辑已有内容,快速整理出一套个人知识库;通过不断学习和记录总结新知识,形成独特的思考体系,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知识流通的行为轨迹实际上,如果从知识的行为轨迹来看,知识管理承担着“中间环节”,知识的获取和输出也同样重要,如下图所示: 从这张图可以看到,知识流通的轨迹,获取、收集、记录、输出,环环相扣。实际上,每个子项都有一个操作前提,这点比较关键,可以花时间理解下。这张图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家从整理上了解知识管理承担的承上启下作用,换个角度想。如果一个人在获取知识后,直接输出,那么这种本身也很难有逻辑体系,肯定是首先过了一遍,思考了一遍。管理工具的推荐下面来点实在的,列举下一些国外内知识管理工具: 从两个维度进行说明,收集和记录,也会分国内版和国外版本,大家可能看到OnenoteEvernote进行重点标注,理由是他们太强大了,而又有自己的差异化,下面会单独说明。 美国一个做收集离线稍后阅读的工具,包含web、app两端,作为用户,看到好的内容可一键收藏,系统会自动抓取文章内容,优势速度相对快些,通过标签方式进行分类。 和pocket很类似,同样做离线阅读,差别在于年收费订阅,也可以将内容直接发送kindle。在分类上采用文件夹的形式,整体设计非常简洁,纯黑白色体,8月份刚被“pinterest收购”。 算是图片社交网站的鼻祖了,初期采用瀑布流与钉板的形式展示图片,也存在大量优质设计师、摄像师,除了收集外也可以观赏优美的图片,其做得图片采集插件很人性化。 订阅类工具,订阅主题后每次都会看到新鲜的内容。后期普通用户制作,实际也可以把看到好的内容收集在创建的里。 采用“笔记本”形式,分类记录各个页面内容,本地即可自动保存。其强大的文字、图片编辑功能值得称赞,可自定义任何形式内容,缺点是移动端适配和同步速度做得不是很到位。 俗称“印象笔记”,可以保存文字、图片、附件等形势,功能强大,移动端做得很好。而且与其他平台的结合都很不错,比如google日历,Dropbox等。 碎片化记录,采用“卡片式”记录,非常便于查找,可以理解为简单的记事本。用于日常碎片化的事务理解,提醒功能也做得人性化。 包含电子文档、表格和演示三项常用功能,其人性化的页面和操作值得称赞,很方面小团队进行文档的处理和同步协作。 用“资源集”形式进行学习资源的快捷收集、分类整理、实时查看。可以把pc上看到的内容一键收集到创建的集合中,特别是“简约版”做得很清晰,缺点是暂无移动端支持。 新型收集类产品,PC收集,移动端阅读,但更适合设计师收集图片用。功能基本和“evernote太一致,可以记录文字、图片甚至语音,导致有时不知道干啥。 可以理解为国内版的“pocket”,通过网页链接的收集进行稍后阅读,也是通过标签的方式进行分类。 不用说了,设计师最爱,也通过集合方式对网页图片进行采集。一般都是看到好的图片收集起来,供以后随时查看,找灵感用,不过基本也是复制pinterset模式。 起初起家于强大的编辑器,自动保存,纯粹的记录写作,虽然有 medium的影子,但有自己纯粹的特色。缺点无发现,记录排版方面还是很不错的,如果能支持微信排版更好。 定位也是文档写作,文件夹与单个文件的配合,很不错,特别适合中小型团队,随时随地共享文档,实时保存也属于其亮点。 国内外目前流行或新兴的知识管理类产品比较多,但每种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应用场景,实际上从维度来说,分类三类:收集、记录和协作共享。那么该如何选择自己适合自己的工具呢?下面结合自己的习惯说明下常用的工具:Onenote、Evernote、Mo+、Pocket。 适合工作记录、课堂记录,最大特点在于笔记本的分类整理,其构造主要由“笔记本-分支-分页-子页”形成。任何页面都可进行上下左右、分支转换的迁移。另外本身自带word的编辑功能,比如插入EXCEL、图表等形式。 图中的圈代表的是模块化的编辑,Onenote中,内容是在的页面完成,也就是在该页面的任何都可插入图文、附件等,而并非在以“自上而下”的布局完成内容记录。 Evernote自身也带记录的属性,由笔记本(子笔记本)、子项构造,页面之间并不能实现空间的移动,但有个特性常强大的,即在线文章的收集保存,与二次加工整理,如下图所示: 在浏览器装好插件后,可收集任何的内容,同时选择保存的内容类型,分类整理在笔记本子项中,效果是同步速度快,数据抓取良好以及抓取类型的分类完善。 墨加最近出了简约版(,更加适合学习资源的收集、分类整理,如果不需要二次编辑,想快速寻找之前收集的学习资源,可尝试使用下,同时还可以关注别人的优质资源集,当有更新时,会及时通知您。 “稍后阅读”的代表,解决的问题是收集不错的内容,进行数据抓取,通过标签的方式做分类管理。虽然是美国版的,但整体速度还是不错。(起步时靠的就是“离线阅读“,数据迅速抓取的特点,但由于Evernote的减藏功能的逐步迭代,对其造成不小影响,相比下,Evernote用的多些。) 说到这里,会发现每项工具核心解决一个问题,比如onenote用得最多的还是实时的文字记录与整理,微云解决文件的上传与共享等,对于工具类产品,工具全反而会分散注意力,有时都不知道打开它干啥。另外一方面,知识的收集与整理已不是单篇为之,分类也是其关键点。笔者目前采用“Onenote本地化文档记录)+Evernote(网页内容编辑排版)+墨加(网页知识收集分类)+Pinterset(灵感图片收集)。也祝愿爱好学习的互联网达人,都能对自己看过的好的内容进行收集管理。最后说明下,每种工具都有自己的特性,按照自己的匹配度找到合适的工具,并非什么都去用,都是要去做什么就用什么,用一个大而全的工具反而降低效率。
|